蒙阴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67|回复: 0

看武侠小说 谈思想蜕变浅析金庸小说中的儒道佛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15-1-4 00: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金庸的15部小说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五部,即《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和《侠客行》,并且引用其他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有关儒学、道学、佛学的片段,旨在研究金庸小说从儒学到道学、从道学到佛学、再到最后将三者合一的发展过程,和对金庸小说中蕴含的儒学、道学、佛学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小说中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与儒道佛相关的姿态。通过这一系列的了解,明白了金庸小说是表现其思想转变的一种载体,金庸小说中的儒道佛思想的转变是金庸将哲理应用于小说,应用于文学,扩大了小说的影响面,增强了小说的影响力,体现了金庸小说的不同之处,表现了金庸小说的过人之处。本文主要是截取了金庸在儒道佛方面表现比较明显,具有转折代表意义的小说。  【关键词】:金庸; 儒学; 道学; 佛学; 转变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相信现代的多数人都对这副对联不陌生,尤其是酷爱武侠书籍和武侠电视同学。没错,这就是由金庸的除《越女剑》之外的其他14部小说名称的首字连起来的,也是金庸一生最得意的的14部小说。五六十年代时期,金庸凭借高超的写作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成为了中国武侠的“武林盟主”。
    毋庸置疑,金庸小说是深受中国乃至世界人们喜爱的武侠小说。我们喜欢金庸的小说,除了因为金庸的小说人物描写十分生动形象,对人物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刻画十分细腻等,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金庸小说包罗万象,我们能够从中间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看到祖国的历史悠久,看到祖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看到祖国保卫河山的人们,看到铁骨铮铮的中国人等等。
    在金庸小说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中国上下五千年人们的精神食量“儒道佛”文化精神。今天我们就来看金庸武侠小说,谈金庸小说的儒佛道。
    一、 金庸小说的儒家文化
    金庸的宗教思想实质上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的。开始是采用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哲学来塑造他的梦想。金庸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以金庸的首部作品《书剑恩仇录》为开始标志;发展时期则以《雪山飞狐》等为标志;高潮时期则以《天龙八部》等为标志。金庸创作的三个时期也是金庸小说的儒道佛的发展时期。
    金庸的前期作品所描述的多以儒学为代表,如翩翩公子陈家洛,满身都是儒学气息,让人感受到他身上有十足的儒生气息。尤其在故事情节上,香香公主的去世、反清复明的失败、最终导致红花会一干人要从此隐居西域关外,这一切事情都反映的是儒学,然而就因为失败,在金庸其后的小说中再未出现相同的人物。其后的《碧血剑》、《雪山飞狐》等,金庸的小说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完成了从小儒到大儒的转变。从文才飞扬的小儒生,到近乎的郭大侠客,其间小说的主题已开始探讨“家与国如何取舍”诸如此类更深层次的问题。
    金庸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儒学经典人物是《射雕英雄传》的主人公在郭靖。因为被迫害,郭杨两家被迫分散。而郭靖则自小随其母生活在大漠之中,如果不是他的师父们“江南七怪”找到他并教他武功,也许他就只是一个平凡的人。然而,正因为郭靖生长在大漠,他学习了大漠的文化风俗,养成了耿直憨厚的性格。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郭靖的身世正是验证了孟子的这一说法。他的性格愚鲁质拙, 符合孔子的“ 木呐近仁” 的论断,为了大宋民族利益,尽心竭力死而后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突出了他宝贵的儒家精神,成为“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①
    郭靖虽然性格木讷,但是他却有一个最真挚、最简单的爱国的赤子之心。在国家大义与家庭小义之间,他会选择前者。在成吉思汗想要带兵南下攻打南宋时,郭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保卫南宋,即使成吉思汗是郭靖母子的恩人,即使当时的南宋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在“国家”与“家庭”之间进行取舍,是儒家文化传统判断个人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尺,而郭靖的行为正符合了儒学的先“国”后“家”的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长久以来一直得到人们认可的思想,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如果剔除儒家思想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因素, 那么可以说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最值得我们认同和继承的道德准则。而在金庸小说中的绝大多数主人公都具有这一品质, 包括无意为侠的狄云、张无忌、石破天等。
    二、 金庸小说的道家文化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二书均以《九阴真经》为主线索。道家崇尚阴柔之道,九为极数。故《九阴真经》为至阴之道,道家之学也。《九阴真经》起句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此句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道》章,《九阴真经》即可能指《道德经》。金庸由此由儒入道,但此时道学气息还不浓重。②
    《射雕英雄传》中郭靖虽是儒学的代表,但是这部作品中已经不仅仅是儒学文化了,可以说这部小说是金庸小说从儒学转向道学的一个过度。小说中提到的王重阳、全真教就是道家的代表。真正意义上的道家过度部分应该是《神雕侠侣》。
    在《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是道家的一个鲜明代表。作者塑造了杨过这么一个历经挫折而后大彻大悟的道家隐者形象。杨过的皈依不是为了“普渡众生”而修道悟佛,而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看透过后的归隐。这恰好是道家隐者的风范。道家被称为先秦时代的无政府主义者,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但是道家的出世态度并没有掩去其对社会的关注,只是这种关注最终转化为逃避和不合作,但是时不时却又站出来批判时政。批判而已,绝不参与。困惑的人,往往是聪明人。所以,道家的隐士们大多数是聪明的失意人。他们失意过后的归隐,是一种后的洒脱!杨过正是因为在当时的现实中受了太多的苦痛,与小龙女分离的十六年、断臂之痛、发现自己父亲为人时的震惊与伤心等等,使得杨过对那样的现实不再抱有希望,于是在与小龙女重逢后他们选择归隐,也为他伤痛的前半生划上句号。
    在金庸的其他小说中也有不同程度的道家思想的融合。如“九指神丐”洪七公的豪爽热诚,全无伪饰“东邪”黄药师的洒脱超逸,偏于乖庚“老顽童”周伯通的了无机心,天真率性令狐冲的狂放不羁,笑傲江湖狄云、张无忌的躲开污浊, 遁世而居他们都是独立的树,而不是依附的藤萝。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摈弃“权势”、“威福”、“玉帛”之类世俗的旧观念,追求自由自在、合乎天性的生活,连已经继承了帝位的段誉、段智兴,最后也都走上出家之路。
    道家无拘无束的那份逍遥固然让人倾倒,然而身在世俗中的热血赤子在国难当头之际,是否真能心中清明、抚琴酌酒、隐世而居呢?金庸不能,隐居固然好,不理尘世固然安稳,但是心系国家的人,在国难当头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金庸就是如此,所以他转而反思人性,反思社会现实,用慈悲心关照人世,转而入佛,大彻大悟。这也是金庸小说的另外一个方面。
    三、 金庸小说的佛家文化
    金庸共有15部优秀的小说,然而这些小说并不是互相分离,毫无关系的。比如,《雪山飞狐》与《飞狐外传》就是相关联的两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与《飞狐外传》也是有一些联系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更是三部相互贯穿的小说,并称“射雕三部曲”等。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射雕三部曲”,因为这三部小说贯穿了金庸小说儒道佛的特点。
    在佛家眼中,人生无常无常即苦,众生世界苦海无边。进而,能够“斩无明, 断执著,起智慧,证真如”,才能超脱人欲苦海,回头是岸,找到心中的“西方净土”,用以为苦海慈航。小说中人物凭着他们的慧根与意志,置苦海却能自我超渡,甚至自救而救人。③《倚天屠龙记》就是一部佛光普照的作品。作为“射雕三部曲”的结尾一部,《倚天屠龙记》代表的是金庸武侠由道学转向了佛学。佛家讲究慈悲为怀,四大皆空,不争不抢,平平淡淡。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张无忌就是这样一个人。张无忌的父母蒙冤而死,张无忌自身中了寒冰掌,身体羸弱,病痛不断。他一直是指向平平淡淡的,不想争、不想抢,然而,他总是会有不同的境遇,如练就“九阳真经”解了自身的。小说中写张无忌的“ 无为” 看似与道家的精神暗合, 但骨子里却藏着佛眼与慈悲心。最典型的例子有三件:兼职行医,堪称“ 江湖医佛”;出于慈悲、可怜之心答应娶相貌丑陋且性格古怪的殷离;出于天性的慈悲心肠,劝阻武林各派纷争。这部小说有佛光普照,除了主人公张无忌的慈悲心怀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之外,小说中的张无忌的义父、明教中金毛狮王谢逊,从杀人如麻、双手沾满无辜人的鲜血的刽子手而“立地成佛”,顿悟人生而毅然投人少林佛门之中,其最后归宿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
    如果说《倚天屠龙记》是金庸的一部佛光普照的小说,那么《天龙八部》就是金庸佛学成就比较高的一部小说。“天龙八部”之名,即指苦海中的众生百态。此作不仅介绍了禅宗史上著名的“拈花微笑”的公案,而且将《金刚经》中有名的四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刻在少林寺菩提院的铜镜上。而书中人物的命运似乎都未能逃脱出这几句偈语。
    萧峰起初自恃是堂堂汉人,却不料自己本是契丹人;自认为言而有信,立誓不杀一个汉人,聚闲庄上却一杀数十;自认为明辨是非,小镜湖畔却亲手误杀阿朱;自认重孝尊师,但得知杀义父母和师父的竟是亲生父亲,又能如何?当最后剩下的一个古人最重视的“忠”字,也因不得不胁迫辽帝而告毁灭,只有。
    一向颇重视大理段氏嫡系子孙身份,又笃信圣人之言的段誉,最后才发现自己是大违圣人教诲的野种。段誉希望自己不会武功,不会杀人,却阴长阳错学会了凌波微步和北冥神功,并学会了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
    一心向佛忠厚老实的虚竹,原来是少林方丈与天下第二恶人私通所生。他以前认为与佛有缘的香疤,也成为他生来就是佛门叛逆者的证据。 他心底善良,希望一生安稳的生活在少林寺,却被天上童姥牵制,接连破色戒、荤戒、酒戒、杀戒等,并获得了无崖子的一生功力,成为灵鹫宫的宫主等。
    《天龙八部》当中的几个主人公都是心无城府,无意于权势、金钱,只希望携爱人浪迹江湖,做神仙眷侣。然而,世事无常,渴望金钱、权势的没有得到,渴望笑傲江湖的却被世俗束缚,不过最终恶人得到惩罚,好人得到好报,这也算是圆满的结局。这也符合了佛学的精髓。
    顿悟,是佛家的一种修行方式,它起源与六祖的一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属于修行方式,在佛学中是与渐悟相对立的。金庸小说中融汇了佛学的思想,这也体现了金庸个人对于佛学的向往。《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侠客行》,甚至于《鹿鼎记》都是金庸小说中体现佛学的代表作品。大慈大悲、大彻大悟,这是金庸佛学小说要传达给人们的思想精髓。
    综上所述, 可见金庸小说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其中既有儒家对人生的积极追求, 刚健自强的生活态度, 高尚的道德情和远大的理想, 又有道家的随心任性,清净无染的思想和佛门的救苦救难, 大慈大悲的博爱之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人生。
    金庸的15部小说中,从儒学到道学再到佛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也体现了金庸自身的思想变化。书从来都是表现作者思想和抱负的一种手段,对于金庸而言也不例外。金庸小说文化的变化正是金庸面对现实生活时的心境和思想的改变。金庸将哲理添加到小说当中,使得小说不仅是“侠”、“义”当先,更加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只是小说的内容十分深奥,想要懂得内涵还要认真阅读。不过,不可否认,金庸的武侠小说的盟主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参考文献:
    1. ①③:高占伟,《金庸小说中的儒道佛》;《文艺评论》,1990,012(4):77-80.
    2. ②:http://025010043.bokee.com/1635733.html;《爱恨情仇皆成空 读金庸小说看其儒道佛思想的转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蒙阴家园

QQ|小黑屋|Archiver|蒙阴家园

GMT+8, 2024-3-29 07:53 , Processed in 0.03160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蒙阴家园 X3.4

© 2001-2013 mengyinjia.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